服装设计师参考当时的历史背景及可能的图片资料、文献记录、人文风俗和各个服饰配件的涵义,力求以服装的真实性来再现生活。在严谨的历史剧中,现实主义是服装设计师必然和必要采取的表现形式之一;现代题材的戏剧中,现实主义同样被重视,它的意义随着戏剧艺术的发展已超出了“复制历史”的单一再现功能而成为加强和促进观念阐释的有效手段。例如1996年12月北京电影学院的一个现代舞剧《100个动词:舞蹈在进行》,主题是回归自然。全剧用身体语言表现平实的细节:洗衣、做饭、洗澡,舞者以现实的生活装出现在剧中,通过舞蹈将生活中的肢体语言戏剧化。剧中“洗澡”一幕被表现为一个身着丝质柔软花裤和低领睡衣的女人坐在盆中,舀水从头顶浇至全身,然后在盆中开始一段与水和盆有关的舞蹈。演出时,观众声、喊叫声、水声、喘息声和舞蹈者的生活装等平实、不加工的基本效果,将剧场美学升华、壮美,将距离等经验划破,把观众拉近。在这里,舞台与生活、服装与身体、身体与生活成了同位结合,现实的生活装束给了舞者一个本色的装饰,达到和深化了“回归人的本位”的主题。正如剧中人文慧所说:“只要将人的性格活出来,便是看的舞蹈 ,没有什么比活回自己更自然更有力量。”那么,可以这样认为:在这部舞剧中,没有什么服装比生活装更确切、更能表现主题。
传统的中国戏曲服装的特点在于它的装饰性、夸张性与可舞性,而且角色的行当化和服装的程式化关系密切。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戏剧的影响下,中国话剧服装才完全摆脱了程式化影响进入生活化阶段。20世纪40年代,在话剧《升官图》中丁聪设计的服装成功地作出了漫画式的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3000多个剧团中,多数已有了自己的服装设计和制作力量。从50年代起,郁风设计的《荷花舞》服装、张正宇设计的《屈原》服装、鄢修民为《蔡文姬》、《虎符》设计的服装以及关哉生的《茶馆》服装都达到较高水平。李克瑜为《天鹅湖》、京剧《奥赛罗》设计的服装,穆弋清为《宝莲灯》设计的服装和李恩为舞剧《风鸣岐山》设计的服装都曾获得好评。1985年在中国举行的莎士比亚戏剧节中曾以中国的传统戏曲服饰演出莎剧《李尔王》与《第十二夜》,也获得广大观众认可。而在其他的话剧演出中也曾出现过不表现时代感与地方性的“中性服装”。
款式
1、为避免服装太正统或太休闲,可以在细节处加入时尚元素。如果是穿一件带有时尚流行的蕾丝花边的西服外套,外套里面配一件另类的小吊带,亮色的、带珠片的、五彩拼接的、性感抹胸的都可以。
2、伴娘的裙子不要太短,以免户外活动时走光,与场合不符。
3、伴娘礼服的设计要比新娘的简洁一些。礼服款式介于晚礼服和休闲礼服之间,不要选择长款拖地的,这样太过隆重, 可侧重小礼服。
4、礼服要低调端庄,不要太暴露,否则会抢了新娘的风头,也会让在场的长辈不悦。
1、民族服装在特定的社会生活及自然环境中形成,符合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意识。其民族特征主要表现于服装的造型、款式、色彩、材料和服饰件等方面。
2、民族服装形象的设计提炼应该更抽象、更鲜明、更具标识性。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思维模式应为浪漫性能动的构思方式,具有敏锐的形象感知能力。
3、民族服装的审美特征较其他戏剧形式对更夸张、更强烈,也更具有自由度。在造型和色彩上,抽象与夸张是其鲜明的特征。
4、民族服装的造型较其他戏剧形式对适应演员动作的要求更严格,对演员在大幅度动态的要求更高,表现在材料上也具有更大的空间。